肥乡罗西 戏曲简介

[视频类型]:肥乡罗戏

[下载格式]:MP4/FLV

[下载次数]:8

[视频时长]:未知分钟

内容介绍

罗戏,又名大罗戏、大笛子戏、罗 罗头,源于弦索俗曲,与弦子腔、乱弹 腔系属同源,是流行于河北省南部肥 乡、广平、曲周等县的一段时间较长的 稀有剧种,但具体何时形成的戏曲剧 种,后人皆不详。 罗戏在肥乡的发展经历过一个曲 折的过程。清末,肥乡县大靳村罗戏 艺人梁老皂,曾在本村办过一个戏班, 学生除本村人外,尚有邻村青少年参 加。该班在日本侵华之前活动在河北 南部、山东西部、河南北部一些地区, 后因战乱散班。梁老皂的徒弟很多, 比较著名的有常奇、郎方铎、韩玉田、 韩金海、向月明、李学新、韩金成、刘金 邦、赵福等。梁老皂的戏班散后,该班
艺人常奇沦为乞丐,流浪于山东范县 (1964年范县划归河南省管辖)一带。 1943年,常奇在范县杨集村开始办起 一个戏班。1947年,常奇率领戏班回 到肥乡演出。同年年底,常奇回到大 靳村,在本村重新办起戏班。以后, 常 奇还在肥乡县小移庄和曲周县芦营村 分别组成了罗戏戏班。此间,常奇的 师弟李同宏也在小靳村建班教戏。 罗戏以唱俗曲曲牌为主,其中尤 以“耍孩儿”使用率最高。其它如“山 坡羊”、“香柳娘”、“皂罗袍”、“韭菜 花”、“四边静”、“赞子”、“调子”、“撞金 钟”、“一声雷”、“扑灯蛾”等也是常唱 的曲牌唱腔。演唱上男女同腔同调, 只用真声,不用假声。 罗戏的伴奏乐器,文场有大唢呐 (二支)、小唢呐(一支)、笙(大中小各
一支)、大三弦(一把)、横笛(曲笛一 支)、尖号(挑子一支);武场有扁鼓、大 鼓、小鼓(战鼓)、檀板、大镣、大铙、梆 子、手锣、苏锣、铙钹、碰铃等。伴奏曲 牌则有“抱灵牌”、“三枪”、“点绛唇”、 “水龙吟”等。 罗戏的传统剧目约有120余个, 经常演出的约30余个,以历史故事剧 居多。如《李渊反并州》、《杨景征北》、 《刘伯温访将》、《分水岭》、《金凤钗》、 《悟空大战火龙驹》、《保定府》、《战金 国》、《耿雁征西》、《海瑞搜宫》、《火龙 驹》、《李俊反南京》、《张四姐闹东京》、 《山海关》等。反映民间生活的剧目有 《借闺女》、《掉包袱》等。 罗戏的行当,分生、旦、净、丑。生 有老生、小生; 旦(包头)有老旦、青衣、 小旦;净有大花脸、二花脸之分,二花
脸又称刚花脸;丑又名三花脸。罗戏 表演乡土气息较浓厚,且讲究程式,但 它与京剧及其他地方戏有较大差异, 如生角的“大仄脚”、“打踢脚”、“大甩 头”等动作,夸张幅度较大,与民间“社 火”的表演接近。 随着历史的演变和时代变迁,罗 戏渐渐退出历史舞台,淡出人们视 线。现在,肥乡县政府正在加大对这 一古老稀有剧种的保护力度,积极挖 掘整理相关资料,寻找培养罗戏传人, 并制定了扶持措施和长远发展规划。 目前,肥乡县有关部门正在为罗戏申 请邯郸市非物质文化遗产。“百年艺 术,历久弥香。”相信在不久的将来,肥 乡罗戏定会重新焕发昔日风采,以独 特的艺术魅力,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 参与。

下载地址:

[ 下载第0集 ]

播放地址:

[播放第0集 ]